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热议2017中央决算报告、审计工作报告

2024-5-24 20:23:11发布3次查看ip:发布人:
按照预算法、监督法规定,每年6月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都会安排听取和审议中央决算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并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本次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以来首次审议中央决算。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两份报告在内容上都作出了一些改进,分组审议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肯定了报告的亮点,同时,热烈地讨论了在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报告内容仍有改进和完善空间
“今年的中央决算报告在结构上作了改进,从原来的三个部分变为四个部分,将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和做好财政改革和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阐述,进一步反映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重大财税改革成果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体现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政策实施的结果。”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预决算审查室主任何成军介绍,这是按照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作出的改变。
此外,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等的要求,这次还进一步丰富了提交人大常委会参阅的“部分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的内容。“提交的绩效评价报告由前年的5个增加到去年的10个,今年进一步增加到15个,涉及的资金规模由前年的100多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000多亿元,今年进一步增加到1700亿元。”何成军说。
“每年都要作中央决算报告,决算报告怎么写?像有的委员们提出来的,我们的决算报告里有些项目、有些数据、有些问题缺乏针对性、逻辑性和对比性。我在财经委初审讨论的时候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财政部书面给予了回应,明年开始,决算报告的体例、格式和内容,会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欧阳昌琼委员建议,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今后的决算报告和对决算草案的审查也应当遵照和落实“指导意见”的要求。此外,对审计部门查出的突出问题怎么认识,怎样整改,在决算报告里也应该有进一步的回应。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非常好,抓的问题非常准,分析问题具体、实在、重点突出。但是与往年相比,在报告中点出哪些省、哪些地区、哪些部门的比较少。点名与不点名的威慑性、社会效果是不一样的。”欧阳昌琼委员继续说。
“中央决算报告数据扎实,资料详实,还提供了大量的附件。这个‘实’本身是我们需要的,但是我想提出一个建议。”蔡昉委员说,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就是关于提供给委员们哪些信息的问题。“过去报告写的比较空泛,大家觉得有些结论无以为据。现在数据提交给我们了,报告通篇都在讲数,但我觉得这些数想说明什么并不清晰,因为孤零零的数据本身没有含义,纵向地看没有来龙去脉,横向地看没有左顾右盼。”他建议报告不仅要提供数据,还要做基本的处理,有基本的分析和基本的结论,目的是让结论更可靠。
要把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掰清楚
在过去的一年里,财政资金花的是否合理?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对这些问题,历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分组审议报告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殷方龙委员建议,要进一步把准财政资金投向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可能有好的效益。要聚焦十九大和本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特别是党中央在全局上确定的建设重点,真正在重点上聚焦。”
王长河委员直截了当地说,建议注意解决“瞪着眼睛要钱闭着眼睛花”的问题。“这个问题成因虽很多,但其中有一条值得特别关注,就是我们在给钱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个事儿该不该干,而且要看这个事儿有没有条件、有没有能力干,防止钱下去以后打了水漂。”
徐绍史委员研究了两份报告后发现,审计工作报告提到2017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但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有37项12434.42亿元资金指定了用途,加上专项转移支付,地方无法统筹使用的资金占比仍达60%。
“一般性转移支付指定用途之后等于是变相的专项转移支付。”他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表述,首先是预算制度改革,第二是税收制度改革,第三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十九大报告把这个顺序倒过来了,把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放到第一了。“决算报告里面反映得最充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关系问题,建议财政部认真梳理总结和解决,总的想法是要想办法把专项转移支付压下来,把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掰清楚,谁干什么事,谁就掌握什么钱。”
矫勇委员对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的责任划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下一步改革,如果要进一步降低专项转移支付,首先要分清事权。现在所列出来的76项专项转移支付,大致分三类,一是中央事权地方执行,二是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地方执行,还有一类是地方事权地方执行。能不能把这三类具体分一分,对于确实属于地方事权地方执行的,下决心变成一般性转移支付。”
更好发挥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正面激励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决算报告还进一步丰富了有关绩效评价的内容。这也成为了分组审议中大家讨论的热点。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建议,要在进一步提高绩效管理上下功夫。
“我们国家经济体量大,财政收入规模比较大,因而绩效管理的空间也比较大。管好了,会产生很大的效益,但如果哪个地方不严谨、有漏洞,就会大大降低效益。”殷方龙委员说。
“由过去我们重视钱往哪方面花,到重视钱花得好不好,由重视预算的结构到重视预算的绩效,这是一个大的进步。但是目前的绩效评价占比过小,仅占1%多。”谢经荣委员建议:“逐步地提高绩效评价占预算的百分数。比如,明年能不能提高到5%,后年能不能提高到10%。”此外,他还建议审计工作报告中增加审计绩效评价的内容。
对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吕彩霞委员的建议是,要加强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实施的人,如果专项承担的地方是认真负责的,专项就会实施的非常好,如果没有责任心或者完全出于政绩的考虑,有可能资金就使用的不好。”
杜玉波委员说,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分类推进。“从开展调研和听取教育科研战线的反映看,智力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在一年内就见到成效,现在开展全面绩效管理,如果不加区分地每年都要进行评价,会造成一些单位预算执行工作出现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不利于教学和科研人员潜心开展工作。”他建议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能按照不同经费类型制定不同的政策,更好地发挥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正面激励作用。
“这次绩效评价里不少是自我评价,当然自我评价也是一个进步,如果增加第三方的力量参与可能更客观、真实。”谢经荣委员建议。
高友东委员则建议,要根据绩效自评和重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整改,把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自评的结果和重点绩效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开。
(责编:王玥)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