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感受三晋塞北风光 瑞虎5X“智行三晋”文化之旅

2023-6-4 11:12:37发布3次查看ip:发布人:

“天下九塞 ,雁门为首”(《舆图志》)
“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吕氏春秋》)
雁门关得名于《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门。”原来勾注山群峰海拔1900米以上,崇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峪,大雁只能从这里飞过。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峪之上。
历代在三晋长城沿线修筑的雄关险隘有四十多处,其中忻州境内的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长城外三关”。
人未到雁门关,雁门关的千年历史却像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雁门关自古就是边防战略要地。历史上,秦汉对匈奴、隋唐对突厥、北宋对契丹--发生在雁门关一带的战事,历朝不断。从战国时期的赵襄子兴兵伐代,到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2500多年间,在雁门关周围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战争就有140多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多达200余起。如汉高祖进击匈奴遭遇的白登之围,汉武帝伏击匈奴未果的马邑之谋,隋炀帝北巡雁门遭遇的“雁门之变”,李自成的“倒取宁武关”,抗战期间的忻口战役等等都是名垂千古的经典战例。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北宋徽钦二帝被掳出境、慈禧太后仓皇出逃等历史事件也都是发生在雁门关。
雁门关兵戎往来涵盖了半个中国的战争史,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10 世纪至公元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就有1000多次。一部雁门关军事史,堪称半部华夏5000年重大国防军事篇;一条雁门关商埠路,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正因如此,自古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雁门关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古代关隘之一,它所代表的边塞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体系和旅游品牌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雁门关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走出雁门关回头再望,一尊杨家将的石雕像映入眼帘。雁门关的声名远播,享誉四海,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对雁门关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在中国几近家喻户晓的“杨家将”的传说。离雁门关不远的鹿蹄涧村,至今还保留着供奉杨家将的祠堂--杨忠武祠,每隔六十年,海内外杨家后代都会集会于鹿蹄涧,他们叙世系,修家谱,祭祖庙,永为定例。
历经千年终归平静,雁门关的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闲适恬淡,回望还是让人无法忘却这座曾经刀光剑影的边城。
“麦垛千堆又万堆,长城迤俪复迂回”
雁门关既是军事重镇,防务的功能便非常突出,作为中华民族防御外地的历史遗迹,长城在雁门关附近也有遗址,向北的峪口有长城的印迹,高高的夯土堡子,突兀地立在那里,每看到它们,总感觉家乡的历史也很厚重,也有一段峥嵘岁月和光辉云烟。沿着那段低矮的土墙望去,看看它一头扎向了远方。
这段广武长城也叫猴岭长城,位于山阴县新广武至代县白草口之间的悬崖峭壁之上,东临雁门关,西瞰宁武旧城,南通五台胜境,北达云冈石窟。全长达到了10000米,沿山脊缓行,随山势的曲折而起伏,宛如首尾不见的巨龙,全部为砖石结构,上面有敌楼16座,其中5座保存尚很完整,并筑有易守利攻的腰门等建筑,是我省境内明代长城的代表作,是国内长城之珍品猴岭海拔1750米。由于地势险峻,人迹罕至,猴岭长城保存比较完整的高约十米左右的砖砌长城有7500米长,绝大部分垛口尚存。
这段长城的墙体有倒塌,砖块大部分剥落,大部分上面并排走两人已经吃力,有的地方过一人,可展眼望去,在群山间闪转腾挪的长城,风骨还是那样如虎屈腰待扑,气势还是那样如龙展身长啸,在山间盘旋飞跃。
不远的山脊上,孤零零地矗立着两根巨大的土柱,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被广大旅游爱好者称为“月亮门”的残存长城敌楼在2016年10月3日轰然坍塌坍塌,空留一地唏嘘。
仰天长望,呼啸的北风刮过脸庞,像从明朝一直持续吹到现在。广武老城方方正正的城池就在山脚下,像隐伏万千精兵,恍然回到那时。户外旗飘展在猎猎风中。大山无言,长城游走,苍桑中挟裹着阵阵风雷,让我们忘却嬉笑,凝神肃穆。长城的风骨,挺起的永远是不屈与刚强。
檐间隐隐风铃动,塔顶悠悠云絮移。
西眺桑干开眼阔,东牵恒岳比肩齐。
若以纯游山玩水的心态来山西看应县木塔,肯定失意而去。确实在上世纪之初这座木塔也仅仅是个巨大的木塔,仅在当地居民口中被传诵有神灵庇佑,珍贵的建筑瑰宝,隐在晋北一隅默默千年。它进入世界视野,是1933年之后的事。殊不知,应县木塔在国际学术界名气奇高,它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应县木塔是由出生在应州的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的,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故时称“金城戍楼”。而右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木塔重达7430.377吨,静止时,下层每根柱负荷120吨!应县木塔底层的回廊外檐由24根木柱支撑,可是柱下石础根本没有巢臼,木柱断面直接平立于石础之上。有好奇者,曾经用两手执一根细绳,把它从石础和木柱间横过。所以,民间就有24根木柱轮流间歇的传说。辽代工匠技艺之高超,令后人叹服。
应县木塔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木塔每层檐下及暗层平座围栏之下,都是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更是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犹如多朵盛开的硕大莲花。据专家统计,应县木塔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
据考证,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曾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高达十几次之多!《应县志》记载:“元大德九年四月已酉,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庐舍五千八百,压死者一千四百余人”;“元顺帝时,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尽皆倾颓,惟塔屹然不动。”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一带的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木塔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一分多钟。过后,这座直插云天的木塔总是安然无恙,仍巍然屹立。除天灾外,应县木塔还屡受战祸侵扰。如今登上木塔,仍能看到木柱横梁上累累的弹孔。据马良先生编著的《应县木塔史话》记载,1926年,冯玉祥的军队向山西发展,遭盘踞于此的阎锡山的死命抗拒,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此次战争,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奇怪的是,颗颗炮弹都穿塔而过,未在塔中爆炸。周围居民口中的“神仙庇佑”自然深得信赖。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