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超越时光的美丽 不绝如缕:一件南宋女子时尚单衣的修复

2020-7-3 17:46:51发布12次查看ip:发布人:

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珍美文物,见证了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灿烂的文明,它们跨越过千百年的沧桑巨变,承受着朝代更迭或是战火洗礼。你可知道,在这些光鲜精美的文物背后,在刚被发现或发掘的时候,可能就是一堆堆糟朽的碎片,支离残缺而不堪目视。
就是这些技法高超的文物修复师,把这些碎片串珠成链,经过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研究和修复,让曾经沉睡在阴暗角落里的千年文物苏醒过来,重获“新生”,绽放出原有的光芒,那些历史的缝隙、文明的断层也得以弥合而变得更为完整和精彩。
许多文物需要修复后才能展示
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迈过广场向右走入园林,树木掩映之下,可见一座两层楼的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在一间宽敞明亮的修复工作室里,四五位修复师各居一处,正忙着缝补一件巨大的西藏布达拉宫的天篷,在房间的一侧,陈列着一件待修的慈禧太后五彩五蝠福字女龙袍。国丝技术部副主任王淑娟说,“目前,我们手头上有来自各地的数十个项目文物待修,特别忙,加班加点地做,还来不及。”
国丝馆修复专家指导西藏学员修复
也难怪她们非常忙。作为世界最大的丝绸专题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可是国家文物局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也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品文物收藏、展示、保护、研究中心,纺织品修复的许多疑难,只有在这里才能解决。“国内外有五十多家知名博物馆,和我馆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故宫博物院。刚才看到的那件慈禧太后的龙袍,就是送来请我们的专家代为修复的。”王淑娟说,当然国丝和丝绸之路沿线的博物馆合作更多,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都建有工作站,提供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研究、技术服务,也帮助当地培养研究和修复人才。
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着众多的丝绸文物,要说珍贵精美又特别的,当数那件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这是一件现藏于我馆的福建黄昇墓出土的极为精美的丝绸服饰。”王淑娟说,“1975年10月,福州南宋皇室贵族命妇黄昇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且数量繁多的丝绸衣物随葬品。近些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对这些文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修复工作,后来就以调拨的方式留藏了这一件单衣。”
南宋流传下来的完整衣物并不多,因而这件距今800年的南宋单衣非常珍贵,通体轻薄通透,紫褐色,唯一的装饰就在于衣襟处的印金彩绘花边,整件衣服流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这件单衣四十多年前出土于福州北部浮仓山,这个南宋皇室贵族命妇黄昇墓葬出土了436件随葬器物,包括354件服饰、丝织品,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叹为观止,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南宋时期的女性衣橱。通过研读墓志铭,我们知道墓主黄昇出生于福州本地望族,其父黄朴中进士第一名。后来,黄家为黄昇选的夫君是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与骏,正宗的皇族宗室子弟。黄昇出身名门并嫁入豪门,可惜仅活了17年。也许是因为母家和夫家对其短暂生命的嗟叹,所以在黄昇辞世的时候,随葬了大量精美的丝绸,以表哀思。
国丝馆内,孔府妆花纱蟒裙的修复
“文物大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流传有序的传世收藏,一类为出土文物。考古出土的文物由于保存环境相对恶劣,损害情况大多严重,需要维修保护的居多。这件埋藏了近800年的轻薄单衣,由于墓葬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尸体分解物、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蚀,出土之后的保存状况异常严峻。”王淑娟说,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件纱罗单衣一直处于“病危”状态,一触即破,甚至一碰就会碎成粉末,只能静静地沉睡在库房里,无法对公众进行展示。
文物修复依靠科技的进步
纸寿不过千年,而丝绸更为娇贵,比纸更难以保存,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昆虫鼠类造成的污染和损坏,微生物滋生带来的霉变,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残缺破损或糟朽等等。“这件紫褐色印金彩绘花边单衣已经患上了很严重的疾病,衣身破损严重,有多块小片织物脱落或几近脱落,材质更是重度糟朽,亟需治疗。丝绸的原材料都是蚕丝,蚕丝属于蛋白类纤维,娇嫩得很,特别易于老化。
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修复前后
对于这件南宋服饰的保护修复,中国丝绸博物馆颇费周折,经过多次详细分析检测和周密研究,通过分子层面的诊断,发现构成丝绸文物的基本单元氨基酸,在过去800年里不断老化,造成丝绸文物不断变得脆弱糟朽。“打个比方,丝绸文物就像一座高楼大厦,是由一块一块砖头堆砌起来的,随着岁月侵蚀,这些砖头一块一块地破损脱落,假以时日,砖头大量脱落缺失的后果,就是大厦的轰然倒塌。对于丝绸而言,这一块块砖头就是一个个氨基酸。”
南宋单衣修复
作为国家文物局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在过去十多年里,一直致力于解决脆弱糟朽丝绸文物的加固难题。科研团队经过这些年的研究探索,研发了一种糟朽丝绸文物的加固技术,终于可以比较有底气地对这件沉睡于库房四十多年的南宋服饰进行保护修复了。
这个技术就是“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新丝来加固旧丝,最朴素的加固原理就是‘缺什么补什么’,既然丝绸文物是因为氨基酸的缺失而变得脆弱糟朽,那么我们就用加入新的氨基酸使其强身健体,在一定程度上返老还童,重归健康态。”这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丝绸文物保护中最为棘手的加固难题,还获得了“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
“技术成熟,方案确定,剩下来就是加固修复了。”王淑娟说,“文物的修复,得遵循几个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小干预,能不动就不动,这也是为了以后技术升级后的保证可再修复。在文物上下加上一层薄如蝉翼的保护性薄透织物——绉丝纱,不仔细看,专家都难以看出这些加固的痕迹。”别看这只是一件单衣的修复,她们可是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首先要分析调研,技术部的科研人员对这件单衣的病害进行科学认知,通过一些科学仪器进行分析检测,在此基础上形成可行的修复方案,专家论证之后,便是维修人员耐心细致的保护修复了。”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修复室里,她们采用这个加固技术,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唤醒了这件弥足珍贵的南宋丝绸服饰。保护修复后的单衣,已经完全摆脱了脆弱糟朽这种重症的折磨,变得柔软靓丽,不再一触即碎,而是容光焕发地陈列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厅,每天向观众讲述800年前的南宋时期“白富美”的花样人生,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文物修复的基础在于研究
一件纺织品文物的修复,周期很长,躺在馆里修复数年的不在少数。有时候,一件残损严重的文物拿过来,经过数月思索都难以还原出旧有形制。“曾经有一条裤子,来自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年代为五凉国时期。大家把残存的织物一点点拼起来,发现缺得非常多,只能大体上看出是一条裤子,拼凑出一条裤腿和一个残破的立体裤裆。于是,馆里所有的专家都来‘会诊’,由于残存的东西太少,总也看不明白关键的裆部结构。”王淑娟说,“只好先放着,按兵不动。但大家也憋着一股劲,一有空就过来看看,思考着如何构造这个立体裤裆。”后来,修复经验丰富的楼淑琦老师灵机一动,有了个想法,构想了立体模型,还动手做了个小样。同时,馆长赵丰还给出了极具参考性的意见,这与同时代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服饰非常接近。一旦有了参照比对,大家群策群力,裆部的立体构型很快确定,这件文物修复中最棘手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开。
甘肃省博修复人员在国丝馆修复师协助下修复文物
“文物修复的基础在于研究。”王淑娟说,每一件文物的修复,都会有一个详尽的保护修复方案。这需要调查当下保护的基本状况,对文物的基本信息和价值都会做出科学的检测和研判,再确定修复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提出具体的保护修复路线和步骤,“内容很多,包括检测、消毒、揭展、清洗、加固、修复、包装、保管等过程,甚至还要为将来修复后的展陈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修复丝绸文物过程中,更来不得半点懈怠。“我们这里有十几名专职修复人员,在国内属于最大规模的纺织品修复团队了。她们都是女生,也许是女性更为细心的缘故吧!”
布达拉宫天篷修复
天天面对这看似单纯而重复的活,会不会心生倦意?王淑娟说,“修补这活,特别单调枯燥,而且漫长。但中间也有许多乐趣——与这些文物相处久了,你真会觉得它们会说话,能感受那些文物中颤动的生命力存在。只要你深入其中,你就会想知道,如此精美的物件,古人如何设计生产出来的?他们又如何使用这些东西呢?背后有哪些动人的故事?有时候,久远的文物还会有意无意留下一些不可捉摸的悬念,让我们去思考和探索,而一旦发现古人的那些创意、那些机关,你就不由得会心一笑,惊喜莫名。”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