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合发全球 李善友:简单到让对手震惊,进取到让自己毛骨悚然

2018-11-22 2:15:47发布86次查看ip:发布人:
李善友:简单到让对手震惊,进取到让自己毛骨悚然!2018-06-19 阅读量:2128
内容来源:2018年6月16-17日,上海,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年度超级大课,三大思维模型浓缩到整整两天时间,一年一次,为你刷新底层操作系统。 深度好文:17909 字 | 20 分钟阅读完整笔记·混沌大课 视频网站netflix,用户数量超过美国全部有线电视用户的总和,成为全球蕞大的娱*乐供应商。 它今天的模式正在颠覆好莱坞模式,市值超过迪斯尼,投*资回*报率超过了亚马逊。 它的ceo哈斯廷斯被评为最糟糕的ceo,但哈斯廷斯却只在乎一件事。 他用简单而优美的增长战略 ,进取到让自己毛骨悚然的程度,成就一个教科书级别的从0到千亿美元级别的好案例。 接下来,跟着李善友教授走进这位增长大师的第*一性原理,看他如何一次次跨越鸿沟,进入第二曲线。 混沌大学有三个思维模型,可以简称为“混沌大学三板斧”: 第*一,第*一性原理; 第二,非连续性; 第三,第二条曲线。 
很多人问我: 善友教授,这些哲科思维有什么用?
通常来讲,我们大家不太喜欢理论,不太相信理论,我们喜欢技巧、干货。 高度理论性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我们通常会抱有很大的怀疑。 接下来,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逻辑论证。 
第*一,作为一个企业,第*一重要的事情是增长; 假如你是一家上市公司,市值的增加只跟一件事情有关系,就是和增长速度有关系,而且是和超过分析师预期的增长速度有关系。 无论一家企业的绝*对值有多大,一旦增长停滞下来,市值、股*票也会停下来,甚至下降,从一个大概率事件来看,只有2%的企业在长期能够超过平均数。 增长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讲也一样,如果不增长,给投*资人的商业计划书里面没有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你都拿不到ts(投*资意向书)。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ceo来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它真正的焦虑点就在“增长”二字上,战略的第*一目的也是为了增长。 无论你把战略包装得多少漂亮,说得多么美丽,第*一目的也是为了增长。 增长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稳定的线性增长; 在原有曲线里面,沿着原有的技术、产品、行业、市场渐进性地增长。渐进性增长也不错,但是只能产生10%左右的增长速度。 在我们对增长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10%的增长速度已经满足不了一个卓然不凡的企业对自己自身的要求。 方式二:第二曲线式的增长; 后来我们发现有一种增长,而且只有这种增长能带来10倍速的增长,叫做“第二曲线”式的增长。并不是在原有曲线里连续性地进步,而是非连续性地跳到第二曲线里,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够取得10倍速的增长。 引用“增长大师”熊彼特(笔记侠注:“创新理论”鼻祖)的话,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你都不能造出一辆火车出来。 只有从马车跳到火车的时候,你才能取得10倍速的增长。 所以,我们会称“第二曲线”为增长的圣*经,但是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折,有一道鸿沟,它们的性质不一样。 当第*一曲线的主流玩家面临非连续性的时候,通常不能转移到第二曲线,在商学里,被克里斯坦森称为“创新者的窘境”,几乎成为一条定理。 我认为“第二曲线”几乎是人类思维难以跨越的阿喀琉斯之踵。 注:阿喀琉斯的脚跟,因是其唯*一一个没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是他唯*一的弱点。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人射中致命。现在一般指致命的弱点和要害。 
第二曲线是好的,但是难以从第*一曲线跨越到第二曲线,怎么办呢? 有且只有第*一性原理,能够帮助我们跨越非连续性的窘境,实现“第二曲线”式的增长。 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概念? 这个词几乎被混沌大学树为教学点。 经过多少年的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个哲科意味的词汇,这个哲学理念论、本题论的词汇,居然是能够帮助我们跨越非连续性鸿沟的蕞好工具。 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性的,或者浅层理性的思维,完全不一样。 它要求我们往下挖,挖到事情本质的时候,你会发现表面上的非连续性,实际上,在底层是连续性的,然后你就跳过去了。 第*一性原理来自于哪里?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狭义的第*一性原理是指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 我们可以说它来自于硬科学,比如说物理学、生物学、复杂性科学,它也可以来自于软科学,比如说心理学、经济学、人文美学等等。 所有这些学科都不是我随意写上去的,都是经过思考、推理、研究、验证、检验之后写上去的。 混沌大学把“跨学科的哲科理论”(物理学、生物学、复杂科学、心理学、经济学、人文美学)作为第*一性原理的组成方式,我们把这五句话画成图,这图也构成了混沌大学整个的教学体系。
 
如果这张图你记不得,我们就记住一句混沌心法: 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连续性,实现第二曲线式的增长。
今天我想换一种讲法,用案例的方式,把这句心法的应用和大家讲一下。 我们蕞好的增长方式是第二曲线(从商业上来看),但是主流玩家会把自己限在两条曲线转换的鸿沟,转换不过去,我们把它叫做“非连续性”,有且仅有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我们跨越非连续性,叫做“第*一性原理”。 我们把这个推理的东西叫做“增长的逻辑”,也是我今年大课的主题,紧扣“增长”两个字。 一、第二曲线: 10倍速的变化是战略拐点的原因 我们开始讲第*一个故事、第*一个案例。 
案例一:netflix(网飞) 重点讲一下第二曲线的故事。 为什么要有第二曲线呢? 因为学者们发现第*一曲线有几个点:
第*一个点:破局点; 创业公司在找什么?精益创业在找什么?从0到1在找什么?就是在找破局点,一旦过了破局点之后,这个企业会是自增长性地快*速增长上去。 一家创业公司如果找不到破局点,永远在第*一水平里重复而已,找破局点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企业无论多优*秀、多了不起,一个产品无论多辉煌、有多少用户,很遗憾,都会遭遇极限点。 极限点是不可避免的,更痛苦的是,当极限点来到的时候,失速点也来到了,非常奇怪,你的极限点同时是你的失速点。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讲,判断破局点是创业公司ceo特别重要的一个能力;对于一家大公司的企业家来讲,判断公司是否到达极限点,或者即将到达极限点,是大公司ceo最重要的任务。 第二个点:失速点; 有一本书,书名就叫《失速点》,讲了这样一个数字,说一个公司一旦到达失速点,只有10%的企业能够重新恢复增长引擎。 
《进攻者的优势》作者说:“如果你处于极限点,无论你多么努力,无论你花多少钱,也不能取得进步。” 大家通常会把80%的研发费攻克最后20%的难点上,但是真正到了1%、2%的难点时,花再多的钱,也几乎难以攻破。 举一个几乎举烂的例子,只是为了学習一下这个知识点。 2007年,诺基亚市值1500亿美元,出货量4亿部,全球市场占有率40%。 这个数字不仅仅是诺基亚自身的极限点,也是全世界手*机历史*上的顶峰期,没有任何第二家企业之前、之后曾经达到这样的高度。 
但是,大家还记得2007年发生了另外两件事情: a、iphone上市了; b、安卓出现了。 那年对于诺基亚而言,是它的顶峰期(极限点),同时也是它的失速点,各位看,极限点=失速点,一下起来,一下又落下去了。 
为什么?因为诺基亚面临着功能机和智能机之间的非连续性。 它最后做了一个决定,为了实现内部的效率,把智能手*机的生产、销售等等合并进了功能机。 结果在这个非连续性的过程中,尽管诺基亚当时已经占了智能手*机市场50%的市场份额,尽管它一只脚已经迈到第二曲线去了,它又回来了。 一个难以想象的事实是,诺基亚在功能手*机时代连续领先14年,全世界每6个人就有1个人用诺基亚的手*机。 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话,在诺基亚被卖掉的记者招待会上,诺基亚时任ceo说了一句话: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她遭遇到了非连续性,他遭遇到了极限点,这种事情,人是胜不了天的。  
《跨越s曲线》一书讲了一个道理,我特别同意: 所谓基业常青,并不是在一条曲线里面把它拉得非常长、非常陡,所谓基业常青,是你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条曲线。 我们看埃森哲分析的关于“卓*越绩效:攀登和跨越s曲线”的数据,所谓的“卓*越绩效企业之路”分为三段: 
第*一个行业领先业务、新的业务增长点、下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外界看来,它是一条昂扬向上的直线,但是内部看来,它可以分解为无数条第二曲线。 有一本书名叫《第二曲线》,“第二曲线”这四个字来自于这本书,书的作者是一个英国的社会哲学家,他讲的这句话特别棒: “人人都知道第二曲线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一个关键要点,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要开始第二曲线。” 一旦第*一曲线到达巅*峰,甚至已经开始降落的时候,就是你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 这个时候,相信我,你与投*资人所有的聚集力全部在于如何恢复第*一曲线的增长,你是没有余力顾及第二曲线的。 
这一个关键点,是本个环节授课特别关键的一点。 等“第*一曲线”还没有到达巅*峰之前,这个时候你开启“第二曲线”,又有资源,又有士气,又有势能,帮你挑起“第二曲线”。 所以,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判断破局点和极限点?什么时候开始需要启动第二曲线?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在寻找临界点的数学公式。 后来我看了一本书,里面用一个非常简洁的数学公式写出了如何判断极限点。这是一本老书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作者是英特尔的功勋ceo格鲁夫。 格鲁夫在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战略拐点”。这跟向上的破局点和向下的极限点是一个概念,当你到拐点的时候,在拐点之前的斜率是不一样的。
 
问题是身处其中的时候,如何判断那个拐点是否出现?这是这本书里非常棒的一点,格鲁夫提出一个数学公式,叫“10倍速变化”。 什么时候会发生战略拐点呢? 每一个战略拐点都会出现十倍速的变化,而每一个十倍速的变化都会导致战略拐点。 
我们经常把“十倍速”当作“第二曲线”的结果,错了,这里悄悄地给我们扭过来一个关键的概念: “十倍速”是“第二曲线”产生的原因。每一次行业出现十倍速的时候,第二曲线就出来了。
最最重要的,格鲁夫的洞见还不止这一个,还有这个。他说: “所谓十倍速,不是你整个行业、整个企业、整个产品十倍速变化,而是影响企业的某一个因素,短时间内发生十倍速变化。”
 
不知道有没有理解这句话,这段极为重要,是本节课的关键点。 当组成全部要素的某一个要素实现十倍速变化的时候,这个行业的第二曲线就要来到了。 所以,我把它命名为是“单一要素十倍速的变化”。在第*一条曲线,任何单一要素发生十倍速的变化,都会引发第二曲线的出现。 格鲁夫年代用的战略模型是“波特五力模型”。 注:六力分析的概念是格鲁夫以波特的五力分析架构为出发点,重新探讨并定义产业竞争的六种影响力: 现存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供货商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客户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潜在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 协力业者的力量。 
当发现某一个最小单元发生十倍速变化的时候,第二曲线就来到了。 二、如何应用第二曲线? 单一化以前产品的最小要素,并蕞大化! 接下来我们怎么应用它? 我们怎么从被动的第二曲线,被人摧毁的状态里,变成我们怎么能应用它?如果单一要素十倍速变化是产生第二曲线的撬动点,我们怎么应用它? 再借用一下查理·芒格的一个模型:蕞大化最小化模型。 查理·芒果说: “取胜的系统在蕞大化单一要素和最小化其他要素上,走到‘近乎荒谬的极端’”。
结合两者,我们认为我们找到了至少一个办法寻找第二曲线,这个办法就是单一要素蕞大化。 
这是本环节最重要的理论点。 聚焦第*一曲线的某一个要素,把第*一要素拆到最小单元,看一下哪一个要素能够实现十倍速的增长,然后把全部资源投入到单一要素上,把它变为第二曲线的全部。 通常我们认为第二曲线怎么产生呢? 要比现有的玩家做得更好、更全,把现有的曲线画一个完整的曲线,甚至比它更完整? 历史*上这样的竞争从来没赢过,我提出一个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是做小,不要做大。做小蛮好的,做大干嘛? 把第*一曲线里最有前途的、已经出现了十倍速增长苗头的单一要素,把它提炼出来,作为第二曲线的全部。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后来我发现很多人就是这么说的。 
比如《精益创业》说: 重新聚焦在以前产品的一个功能上,把它放大为一个整体。
这个思想跟我们平时做大做全的思想完全不一样。 特斯拉ceo马斯克(elon musk)说: “我们当年创建paypal,最重要的领悟来自于它的诞生过程,当时我们打算用paypal来提供整合性的金融服务,这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系统。”(李善友教授画外音:你想想,以elon musk这种雄心,他恨不得把整个金融系统都重建了。) “结果每次在跟别人介绍这套系统的时候,大家都没什么兴趣。当介绍到系统里面有一个小功能,用电子邮件付款,立刻所有人的眼睛亮起来了。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到电子邮件付款这一个小功能上,放弃掉所有其他原本设想的功能,结果paypal成功了。”
做小,不要做大。 ipod,今天因为它太成功了,觉得它是理所当然的。 理性分析一下这个产品,它其实只有一个功能,听歌,除此之外,什么功能都没有,连录歌的功能都没有,甚至后期连屏幕都没有以后,连调整听歌顺序的功能都没有。 单一化最小要素,把听歌这件事情蕞大化,然后成就了苹果。 
我们对比另外一个跟它同期的产品,索尼出了一个产品,能听歌、能录歌、能看视频、能剪辑视频,还能当计算器用,什么都能做。 但是对于乔布斯而言,只是把这个产品的单一能听歌的要素拉出来,结果成了。 不觉得很奇怪吗?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在做索尼的事情,还是ipod这样的事情?四年以后,索尼的产品下线了。 “分形学”说,整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如果进去了,都是完整的世界。在分形学的含义里,没有大、没有小,进到任何一个小的地方,都是完整的世界。 三、案例:netflix的颠覆与自我颠覆 哈斯廷斯1997年创办了netflix,20年来一直担任ceo职务。 
我在斯坦福大学曾经有一次听过他的课,当时领英ceo跟他之间做了一个对话,我大概离他有两米远的地方,他有一个观点我记得还很清楚。 他说:“今天美国大公司之所以出现问题,都是因为职业经理人来当ceo,而且职业经理人当ceo的任期太短了。创始人要长期担任ceo,才可以有长远的策略。”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是我们非常推崇的创新和“增长大师”,他对这个案例特别推崇。他说,netflix是少有的几家真正颠覆式创新的公司,既有颠覆式创新的技术,又有颠覆式创新的组织。 增长最重要,一个企业失去了增长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来看netflix的增长,这是它上市以来的市值增加,非常强悍,这个数值增长图几乎是一张指数级的图,而不是线性级的。 
今年5月25号,netflix市值超过迪士尼,成为全世界蕞大的媒体公司。作为一家媒体技术公司,成为一家全世界蕞大的媒体公司。 它的指数级高增长是怎么实现的? 完美的第二曲线。 
1997年,它的第*一曲线是dvd租赁;到了10年以后,2007年,它的第二曲线是流媒体;到了2013年以后,开始进入原创的内容,这是完美的第三条曲线。 再把这三条曲线和netflix增长的市值之间做一个对应,第*一次“下跌再上扬”是因为进入流媒体,第二次“下跌再上扬”是因为推出《纸牌屋》等原创内容。 
从事实来看,netflix之所以增长,跟它的第二曲线极为相关,但是第二曲线会遭遇非连续性,它们是如何避免非连续性的呢?如何跨越非连续窘境的呢? 因为第*一性原理。 netflix战略创新有很多,我还专门到netflix做过访谈,今天有两个要点分享一下。 第*一个要点:用户增长; 公司的战略引擎、战略指北针在什么地方?在用户上。 第二个要点:它的第*一性原理叫“反脆弱”。 
1.netflix的第*一次自我颠覆 首先可以看看第*一次“第二曲线”的转折是如何实现的:从dvd到流媒体。 1997年开始做dvd租赁,2007年推出流媒体,实际上1997-2007这10年时间,它的进展是非常迅猛的。 它的用户数增长、收入增长、净利润增长,到2007年的时候,netflix是有净利的,它的净利已经高达6700万了,dvd业务如日中天,但是很奇怪,这个时候见到一个创始人远见的重要性了。 2007年,netflix内部居然做出一个令人沮丧的预测,预测说2013年的时候,dvd的业务会到达极限点,这个业务要完蛋了。 
对于极限点的预测,是大公司ceo非常重要的一个洞见点。这个预测看起来很荒谬,很令人沮丧,但是事实上,极限点来得比预想还快。 
2010年,dvd租赁业务就到了极限点。 2011年以后,dvd租赁业务已经全速下降,是不是替这位ceo出了一身冷汗呢?如果他没有做出第*一条曲线要达到极限点,要完蛋了,要全力以赴all in第*一曲线的话,这个企业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2004-2010年,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10年到达极限点,2000万的用户,接下来是人力难以扭转的下降。 幸运的是,这个公司在“第*一曲线”到达顶峰之前开启了“第二曲线”。 “第*一曲线”到达顶峰是2010年,什么时候开启第二曲线的呢?是2007年。 这个案例几乎是完美的“第二曲线”案例描述,2007年对netflix来讲,尽管dvd业务增长迅速,但是哈斯廷斯还是投入非常多的钱来推出一款新的流媒体产品:watchnow。 2010年,流媒体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流媒体的订阅数超过了dvd邮寄业务的订阅数,就在第*一条曲线到达顶峰之前那一年,第二曲线超过了第*一曲线,就好像家里的父亲赚钱到尾峰期的时候,儿子接班又起来了。 堪称完美的第*一、第二曲线的交接棒,或者说长子和次子之前交接棒一样。 
大家都是做企业的,如果做到这个份上是多么完美的事情。 事后诸葛亮总是太容易,事实上这个转变难多了。 看看2007年流媒体在netflix里的地位。 流媒体当时只有1000个视频内容,它是用户订阅了dvd以后免费赠送给他看的内容。 从2007年开始,它只是一个赠送品而已,只是第*一曲线里的配送品而已。 当时的技术表现怎么样?非常糟糕,带宽也不够,视频量也不够,没有人认为视频能够取代dvd,这完全是一个边缘产品。 当时没有人看好这个东西,媒体也不看好,资本市场也不看好,公司的团队也不看好,但是哈斯廷斯不顾一切来砸这个产品。 2007年,netflix的利润是6700万美元,然后砸4000万美元,投入到流媒体研发里,当时有记者用一句话来说他,说他看起来像是在支持一匹已经要输了的马。 我看到这句话很感动。 
我们事后看这个转折非常完美,但是事前是一个有“第*一性原理”、有洞见的ceo孤独坚持的一件事情,没有人支持他。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他?相信互联网。 哈斯廷斯刚创业的时候,之所以取*名叫netflix,是因为他认为互联网才是未来,dvd租赁和传统租赁不一样,dvd租赁是在互联网上发生的,在互联网上你来租我的dvd,然后我邮寄给你。 他认为,在一开始互联网只是一个服务手段,但是最后互联网就会变成交付的内容本身。 有一篇文章叫《复盘netflix发家史》,它说dvd租赁从来不是netflix的最终目标,它只是这家新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立足的一种方式,在前10年的时候,一直明白一件事情,只是用dvd来获客,将来要把这些用户转成流媒体用户、互联网用户。 
远见卓识! 一家公司的ceo能够有远见,对这个公司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2001年亏损的时候,已经投入100万美元来研究流媒体技术了。2004年有独立团队了,2006年已经开始测试了,多么有远见的一家公司。 我们拉到2011年,有两个业务: 业务一:dvd业务,特别有利润,赚钱更多,利润很高; 业务二:新兴的流媒体业务,赔很多钱,但是用户出现了10倍速增长的苗头。 
如果你是这家公司ceo,在2011年,你会怎么办? netflix当时选择了一个方式叫分拆。 它的分拆策略非常坚决,把流媒体业务和dvd业务分拆,然后把原本公司用了10几年的名字(netflix),把这个上市公司的主体给了流媒体,把dvd业务拆出去,给它另外一个我都不会读的名字,qwikstr。 把赚钱的业务推出去,把不赚钱的业务留在了上市公司主体中,把主要的业务留在了这边。 这就是单一要素蕞大化,把原本第*一曲线里的一个配送品,变为第二曲线的全部,除此以外,所有其它业务剥离出去,整个上市公司主体只跟这个配送品有关。 这个决定激怒了用户,媒体、华尔街损失惨重。为什么激怒了用户呢? 原本用户只要订dvd就能看流媒体,现在如果想看流媒体,需要另外付一笔钱出来,等于价格上涨60%。这样的变故导致netflix当年第三季度流失了80万个订阅用户。 
如果你这样一做之后,用户下降了,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样子?股价下降了80%,媒体认为这个公司要死掉了,大标题就是《netflix是如何毁掉它自己的》、《netflix在一年之内会破产》。 这是一个完全反常识、反共识的做法。 他当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1年最糟糕的ceo。大家看到他表面上的错误,这个错误的确是有的,错误在哪呢?不应该对老用户加价钱。 任何重大变化时,老用户蕞好别变,因为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损失厌恶,老用户没有多少,你安抚住他,作为你的热启动基数,新的政策对新用户启动就可以了。 但是,这是一个很小的错误,放到历史长河,这个错误不重要,这个决定很重要。 哈斯廷斯被迫写了一封公开道歉信,说我搞砸了,我欠大家一个解释,从过去2个月的反馈可以清楚地看出,许多人认为我们在宣布dvd和流媒体分拆,以及价格变化方面,对用户缺乏尊重,这不是我们的本意,我诚挚地向你们道歉。 然后他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做。 
重点来看他为什么这么做。 流媒体和dvd租赁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业务,成本结构不一样,收益不一样,销售方式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把这两个业务分开,让它们独立成长,并运营下去。 这就是克里斯坦森的建议,克里斯坦森认为第二曲线和第*一曲线的性质、规模、发展速度、生存结构完全不一样,所以克兰斯坦森的建议是你对第二曲线要用一个独立的机构去运营。 netflix进行价格改变以及业务分拆,不是为了多赚一点盈利,而是为了紧跟步伐,因为流媒体会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趋势。 很多重要的公司,比如aol(美国在线)和巴诺书店,因为它们怕伤害自己原有的业务,而错过成为新时代伟大的公司。 比如巴诺书店,它的竞争对手是亚马逊,亚马逊融资4000万美元的时候,巴诺书店已经融了2亿美元,而且它有自己原有的供货源、仓库、配送渠道,有自己原有用户的名册。 但是,巴诺线下书店已经占了12%的市场份额,它担心如果这么做,会伤害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就没有能够推行下去。 
哈斯廷斯说了一句话:在过去5年,我蕞大的恐惧就是我们能不能从dvd的成功跳跃到流媒体的成功。 这是一个看到第*一曲线即将遭遇极限点,而认为自己公司的成败基于他能不能发掘出第二曲线的一个ceo的焦虑。 但是,即使到2011年,dvd邮寄的利润依然显著高于流媒体业务。 这让我想起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话: 所有只能产生短期利润的项目都不重要,不论它现在赚多少钱。能够产生长期现金流的项目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它现在亏多少钱。
 
这句话对我产生过肉体上的震撼,这句话非常重要,不要看这句话表面的意思,这也是哈斯廷斯的哲学。 2011年业务分拆,用了一年半时间转型成功,这一阶段颠覆完成以后,netflix结果怎么样呢? 占据了北美黄*金时段1/3的带宽流量,其它主要竞争对手之和都不如它的高。 
这就是颠覆者的结果,一旦第二曲线完成以后,将是以前玩家整体之和那么多,在这个变化里面,我们重点理解一下“单一要素蕞大化”这个知识点。 2.netflix的第二次自我颠覆 
在第二次自我颠覆中,它的增长引擎是怎么来的? 从流媒体到原创内容。 我当年也是做流媒体的,做流媒体有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带宽; 第二,版权。 2008年,netflix和一家影视公司、媒体公司 starz达成一个为期4年的协议,2500个影片,3000万美元,然后放到它的网站。 但是,这个协议到期以后,starz要求从3000万美元涨到3亿美金。 这个版权费的变化几乎和过去中国前些年版权费的变化是一样的,netflix誓死不从,一夜之间2500个电影下线了,似乎是被逼无奈,也似乎是顺理成章。 2013年,netflix做了一个重大转型,所有内容不从第三方采购,全部变成自己原创的独*家内容,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转变。 2013年,它没有给3亿美金,说,与其给3亿美金,买2500个烂片、历史的片子,不如自己拍一个大片看,这就是著*名的《纸牌屋》。 
《纸牌屋》之所以成功,也是跟互联网基因有关系,它知道什么样的桥段大家喜欢,什么样的演员大家喜欢,甚至拍完以后做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一下子全播出,不像以前一样,要分段播出。 这件事情并不仅仅是netflix的关键点,而是一个十倍速崛起的公司对整个行业十倍速的清晰,从这个时候开始,从这个片子开始。 netflix拍这个片子似乎是从购买版权到制作自己内容(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变化,似乎是被逼的偶然结果。 但是,netflix原本是一家技术公司,怎么可能做内容呢?而且这是反直觉的选择。 不过,回过头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这就是它的增长引擎:
netflix制作的独*家优质内容越多,吸引的用户就越多,会导致收入增加。反过来,它也会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原创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带来更多的收入,然后把所有的收入又投到原创内容里面去。 换句话说,原创内容成为netflix获客成本和增长引擎,而且几乎是这家公司唯*一的增长引擎。 今天,它实际成了全球蕞大的娱*乐供应商,2018年计划做700部(我的天哪),这个数字难以想象,花费80亿美元。2017年的一年的制作费用是60亿美元。 它几乎把赚来的钱,甚至未来赚来的钱全部投入进去。 为了投这些剧,现金流上都负。 因为剧的投入是一次性投入的,回报是将来分批回报的。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才能做这件事情。 最近签约了奥巴马夫妇,所以,总统退休之后,可以在这里拍节目。 作为曾经的媒体同行,我看到有一件事情,一开始不理解,而且真的很震惊、推崇: 只要原创内容,只要独*家内容。 
由于它只要原创内容,只要独*家内容,使得它的视频量并没有它的对手多,但是只有它有。 一开始,我真的不理解这件事,后来我明白,我自己当年的酷6是怎么死掉的。 对于视频网站而言,如果一个内容,你也买、他也买,貌似我们分摊了成本,但是这时蕞大的风险是,用户的转移成本极低,用户今天对你不高兴了,随时可以转移到另外一个视频网站上去看。 用户在那么多的视频网站,对哪一个有忠诚度呢?没有,为什么没有忠诚度?内容大家都有。 很显然,我死是正常的,人家做得好是应该的,他在这件事情上的洞见远远超过我,只要原创内容和独*家内容。 
把原本海量的内容,一点点原创,变为自己内容的全部。 我又一次看到了单一要素蕞大化。原本无数的内容,把所有的其他内容去掉,把原创内容成为全部,保证到这儿看的东西,只有我家有,别人家没有。 这使得它在北美占据了1/3的带宽,超越所有竞争对手。 并不仅仅如此,在这次颠覆中,它蕞大的颠覆对象是好莱坞。 现在好莱坞硝烟弥漫,交战双方是netflix模式和好莱坞模式。好莱坞是拍后分散播映,netflix是巨资拍片后在自己的渠道里面播放。 netflix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内容制作水准的提升,简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2016年蕞具人气的12部影视剧,除了1部来自于亚马逊,其他11部全部来自于netflix。 2017年1-8月,netflix在最热门媒体平台美剧top10占了7期。 在电视上看原创内容,蕞好的是hbo(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公司,其母公司为时代华纳集团)。 2016年,netflix在艾美奖的得奖作品是54部,2017年91部;2017年,hbo是111部。从原创内容质量上看,netflix已经逼近了hbo。hbo做了多少年?netflix做了几年? 而且有一个数字是最惊人的: 2017年,netflix实现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一个视频网站的用户数量超过了美国全部有线电视用户的总和。 
十年前,当我做视频网站的时候,我们一直期待网络视频对电视应该有一定的颠覆,就跟门户网站对报纸一样。在中国没有怎么发生,在美国这件已经发生了。 注意它的增长引擎,不是做多,而是做少。 netflix每月收费7.99美元,有线电视每月收费50-60美元,成本要素是原来的十倍好。netflix很有可能在千方百计地谋求一种硅谷式的近乎垄断的模式。 这将冲击娱*乐业,就像google搜索引擎对媒体的冲击,以及亚马逊在线购物对零售业的冲击是一样的。 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在好莱坞和netflix竞争,一个公司对抗整个行业的竞争,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这个颠覆完成以后,使netflix成为历史*上投*资回*报率蕞高的公司。过去十年,投*资回*报率蕞高的公司不是亚马逊,亚马逊仅排第二,netflix排第*一。 如果2007年投*资1000美元,十年以后的回报是51966美元。这是当时完全不被人看好的一家公司,而且是一个标准性的指数级增长,怎么实现指数级增长的呢? 靠的是第二、第三条曲线。 市值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迪斯尼(全*球蕞大的媒体公司)。 得到上有一个专栏,我很喜欢,是《张潇雨·商业经典案例课》,讲了netflix、贝索斯,讲得都很漂亮。 他讲netflix的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他说: netflix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从0到千亿美元级别的好案例。太多公司成长轨迹都有太多偶然和运气的因素,一般人难以复制。但在netflix的成长轨迹是商业史的经典,每一步都符合商业逻辑,也非常有启发性。每一步都没有惊人之举,只有纪律性,只有最基础的商业逻辑。 比如苹果,难以复制的原因是什么?乔布斯。 在netflix案例中,每一步都没有惊人之举,只有纪律性,只有最基础的商业逻辑。纪律性地去遵从就好了,是这个案例的特点,没有惊人之举,而且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张潇雨说: 上面的每一步,都非常符合商业逻辑,没有任何看起来‘神来之笔’式的东西。下棋时,有一个很高的境界叫‘通盘无妙手’,netflix做到了这一点,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学来的。
我们在向它学習什么?给大家举两个点: 1.坚持永远不变的战略指北针:用户增长,这也是我们今天这部分的重点; 2.它的第*一性原理。 
netflix最最重要的,就是20多年坚持自己的战略指北针不变。战略的关键在于取舍,取舍的蕞高境界是舍九取一。 netflix成功的关键,是确立了一个单一增长指标,哈斯廷斯只看一个数,这个数增长,他就踏实了,这个数不增长,就不行。 如果这个数不增长,其他什么数据增长,都不在乎。这个数据是什么呢? 用户增长。 

合耀(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400 061 0908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